近日,南方日报推出“资本市场30周年暨提高上市公司质量”系列报道,广州无线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跃珍接受南方日报、南方+记者专访。
“广东应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的数字金融‘新基建’,相当于为广东省金融业数字化转型在技术底层铺设一条‘数字化高速公路’。”在今年初的广东省两会上,广州无线电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跃珍的提案《关于广东省大力发展数字金融的建议》,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及媒体的关注热议。
建言来源于产业一线的实践。黄跃珍表示,广电运通自2007年上市以来,积极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以“自主技术创新+资本运作”双轮驱动,成长为国内最大的金融设备供应商和服务商。同时积极布局海外业务,综合实力全球前三,为全球80多个国家的1200多个金融机构提供智能化的金融设备、运营服务和大数据解决方案。
“近年来我们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非常清晰地聚焦主业‘金融科技+城市智能’。”黄跃珍说:“数字经济加速来临,城市运转治理要更智能,金融科技要更规范发展,这让我们多年积累的能力更有用武之地。”
相比成立之初,广电运通总资产增长超过570倍,营收增长超过3000倍,净利润增长超过6000倍。基于“十四五”的战略规划和经营发展,广电运通将以加快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浪潮为导向,聚焦“124战略”,致力成为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领军企业。
广电运通智能便民解决方案已广泛应用于吃住行购游
南方日报:“124”战略具体指什么?“十四五”期间有怎样的发展计划?
黄跃珍:在广电运通的“124战略”中,我们将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1”来统领,定位于“124战略”的核心与灵魂。这既是贯彻党和国家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传承广电基因的重要实践,是发展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动力,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激发组织和人才活力、优化创新机制、重塑创新发展优势的战略引领和重要支撑。我们要从“以产品为中心”的旧理念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新理念,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市场销售、售后服务和资本运作全面协同发展,打造开放共享平台,推动企业精实增长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是指聚焦“金融科技+城市智能”两条主线,构建新发展格局。
金融科技领域,要抓住未来3-5年银行智能化转型的窗口期机遇,创新智慧网点场景,推动银行现有业务场景的数智化转型;另一方面,协同银行延伸拓展金融服务边界,打通银行与场景数据通道。同时,探索以“技术+资本”的模式,参与智能合约平台、数据要素交易平台等金融科技新型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产品与服务能力。
城市智能领域,广电运通将充分抓住“新基建”发展机遇,依托金融科技的发展,加快金融与各行业的延伸发展。不断优化智能交通、智能安全和智能便民等现有AI+业务场景,推动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安全等领域便民利民系统构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协同相关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延伸拓展智慧灯杆、智慧停车、智慧医疗、城市大脑等城市综合业务,实现城市数据和信息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同时,发挥“技术+资本”的综合协同效应,努力参与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政府提升城市综合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4”则是强化“算法、算力、数据、场景”4大核心要素的能力建设与协同发展。搭建具有更强创新力的研发平台,进一步加大aiCore System等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软件业务比重,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体系。
南方日报:广电运通从“金融制造”到“124战略”发展,能否介绍一下其中的转变过程?
黄跃珍:广电运通从“金融制造”到“124” 战略的转变过程,可以用“依附性、开放性、延展性、协同性”四个关键词来概括。
依附性方面,正如广电运通LOGO-GRGBanking的设计内涵给我们的创意,“AI”根植于“Banking”之中。我们没有脱离“金融制造”这个母体,没有动摇原有的产业基础,没有搞推倒重来的颠覆,而是审时度势后的战略调整,依靠“金融制造”这个基础和长板,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加速向“人工智能”领域拓展。
开放性方面,广电运通如同一条在 ATM“江河”中的大鱼,出江入海,一头扎进了“AI”的辽阔“蓝海”,以高度开放的姿态融入时代潮流,在时代潮流的引领下变得更加开放。
延展性方面,广电运通聚焦主业,将“金融制造”延伸为“金融科技”和“城市智能”两条主线:“金融科技”主线是“金融制造”的迭代升级,“城市智能”主线是依托“金融科技”的内拓外延和增量发展,进而延展为AI+安全、AI+交通、AI+便民等战略性业务板块。
协同性方面,从“金融制造”拓展到“人工智能”的核心关键是协同,协同是我们始终强调的主题,主要包括新旧动能的协同、内部链条的协同、组织管理的协同。
新加坡客户在体验由广电运通为星展银行打造的远程智能视频柜员机。
南方日报:您刚才提到的很多属于“新基建”,能否详细谈谈这方面的发展设想?
黄跃珍:“新基建”是我们“124”战略布局中的关键。可以把新基建理解成数字经济时代的“钢筋水泥”,而我们就是生产这些“钢筋水泥”的企业。2020年全国两会上,“新基建”正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此背景下,广电运通作为扎根广东、国有控股的高科技上市企业,经营稳健、盈利良好、融资功能强,有技术和资本优势,可以有所作为的事情非常多。
我们认为传统方式中的“技术+解决方案”不是最优解,“技术+资本”的合作模式才能真正解决发展痛点。我们适时提出将公司打造成城市“新基建”投资运营商,要在发展新基建的过程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广电运通将在既有技术和生态的基础上,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推广“技术+资本”新基建模式。
去年12月,广电运通子公司广电信义科技中标了2.77亿元的茂名智慧新警务项目,我们基于自身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带资帮助政府加快新基建的建设。新基建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发展需要、发展条件和发展前景,我对参与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南方日报:广电运通具体有哪些技术优势?
黄跃珍:我们在2017年末开始人工智能方向战略升级,打造AI生态体系。从钞票识别到人脸识别,再到指纹、掌静脉、指静脉、虹膜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以及传感、算法等技术,广电运通在技术上一直不断进行前沿探索。
在算法开发方面,我们成功开发了钞票识别、票据识别、OCR、文本分类、文本结构化、指静脉识别、人脸识别、人脸活体检测等多种算法,以此为基础全面发展计算机视觉以及机器人等核心算法。其中已掌握的钞票识别算法服务125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90%的人口。基于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的算法跻身行业第一梯队,与智能终端融合应用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在算力部署方面,我们搭建了AI数据中心机房、GPU算力共享平台及高性能云计算平台。去年3月,我们与华为签约共建“鲲鹏+昇腾”计算产业。12月,投资入股五舟科技,加快布局算力业务。当前正在推进与中科院等的合作,加强与核心底层关键部件及基础软件等生态伙伴的交流合作,开展服务器、边缘计算机、终端智能处理器的研发与生产,加快广电运通在算力领域的战略布局。
在大数据开发方面,我们搭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 aiCore System,以及维护轨道交通 AOC、平云小匠、购快等为客户提供行业数据平台,有效提升运算性能和扩展能力,未来要能够支撑行业客户的业务数智化转型。
2020年疫情期间,广电运通充分保障安全复工复产,保障国内外订单交付。
南方日报:从应用场景来看,相比于广电运通之前提出的智能金融、智能安全、智能交通、智能便民4条跑道,现在有了比较大的扩展?
黄跃珍:没错,因为我们要放大“场景”这个核心。早在2017年,我就提出“场景为王”的理念。我认为,360行就有360行的场景,这正是我们主打方向“金融科技”延伸发展的巨大空间。
经过几年的积累,我们打造了一批具有标杆效应的AI+应用场景,为技术赋能行业应用场景奠定了坚实基础。智慧城市未来的应用场景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这是必然的趋势。广电运通对此非常重视,致力打造一支在业内颇有竞争力的突围应用场景铁军。接下来,我们将充分发挥先发优势,巩固、开拓新的“AI+业务场景”,以技术赋能场景智能化升级,又以应用场景促进技术不断创新,全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三年来,广电运通是怎样实现这样转型升级的?
黄跃珍:转变思想观念、建立新的技术优势是转型升级的难关。随着钞票使用的减少,公司原来的核心优势钞票处理技术不再能够支撑发展。当时我们分析,钞票使用少是存钱取钱这个功能少了,银行的其他业务并没有少,于是集中力量在软件业务发力,推出“银行+政务”“银行+文旅”等200多项功能,把银行的终端设备拓展成为“超级柜台”。
终端的变革带来了一系列变革,倒逼了核心技术的有效突破。我们从单一的“钞票识别”发展到“多模态身份识别”,核心算法涵盖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指静脉识别、掌静脉识别、行为分析等领域,自主研发的大数据平台aiCore在多个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这让我们的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从ATM业务一枝独秀转型为在金融、安全、交通、便民等多领域并重发展,已形成33大类410种智能设备、近百个解决方案的产品体系,构建了“智能终端+大数据”的产业链条。
进而也就带来了我前面说的场景应用的优势。我们利用AI技术为传统行业赋能,智能银行网点、5G智慧政务亭、多元支付乘车、刷脸过闸、大客流智慧安检、全场景智能化酒店等一大批场景纷纷落地。希望再用3-5年的时间,广电运通向着“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领军企业”的目标再上一个新台阶。